尚書大傳卷三
金縢傳大誥傳嘉禾傳康誥傳酒誥傳召誥傳洛誥傳多士傳多方傳
松陽縣教諭孫之騄輯
【金縢傳】
成王之幼云:在襁褓褓縛兒被也(詩疏引大傳)。
古尚書說武王崩時,成王年十二,後二年管蔡作亂,周公東辟之王與大夫盡弁以開金縢之書,時成王年十四(公羊疏),
王命周公踐祚朱草暢生。
王者德下究,地之厚則朱草生。
德光地序則朱草生(選注引尚書大傳)。
王者德及皇天則祥風起。
周公輔幼主不矜功,則蓂莢生。
鄭玄曰:矜夸也。
成王問周公舜何人也?曰:其政好生而惡殺。
古之王者必立大學小學,使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。
子十有五年始入小學,見小節焉踐小義焉,二十始入大學見大節焉踐大義焉,故入小學知父母之道,長幼之序。入大學知君臣之儀,上下之位,小胥取小學之賢者登之天子,天子以為左右。 鄭玄曰:小學在公宮之左,大學在郊,天子當為太子,周公居攝踐祚而治元,世子法於伯禽使之左右,所以養成王也(元記為亢)。
伯禽與康叔朝於成王見于周公,三見而三笞,康叔有駭色,謂伯禽曰有商子者賢人也,與子見之乃見商子而問焉,商子曰:南山之陽有木焉,名曰橋。二子往視之,見橋實高高然而上反以告商子,商子曰:橋者父道也,南山之陰有木焉,名曰梓,二子復往觀焉,見梓實晉晉而循反以告商子,商子曰梓者、子道也,二子明日見周公入門而趨,登堂而跪,拂其首勞而食之曰汝安見君子乎,二子以實對公曰君子哉、商子也(文選注藝文類聚),
成王問周公曰:舜之冠何如焉,周公曰:古之人有冒皮而勾然鳳皇巢其樹,麒麟聚其域也(北堂書抄引大傳)。 古人衣上有冒而句領者(荀子注引尚書大傳)。 鄭玄曰:言在德不在服也,古人三皇時也,冒覆頂也,句領繞頸也禮正服方領。
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,孟侯者于四方諸侯來朝迎于郊,問其所不知也,問人民之所好惡,土地所生,山川所有無及父在時皆知之(儀禮疏詩正義禮行人疏俱引書傳略說天中記引大傳)。 鄭玄曰:孟迎也,十八嚮入太學為成人,博問庶事,玉海曰:孟侯者;四方諸侯來朝迎於郊,或可遠郊勞使世子為之,是以孝經注亦云世子郊迎,郊迎即郊勞也,雖據夏法周亦然。
管叔蔡叔監祿父武王死、成王幼,周公盛養成王使召公奭為傅,周公身居位聽天下為政,管叔疑周公而流言于國曰:公將不利於王奄君蒲姑(一作薄姑)謂祿父曰:武王既死矣,成王尚幼矣,周公見疑矣,此百世之一時也,請舉事然後祿父及三監叛。奄君導之,祿父遂與三監叛。
周公疾曰:吾死必葬於成周示天下,臣於成王也,周公死天乃雷雨以風禾盡偃,大木斯拔,國恐王與大夫開金縢之書,執書以泣曰:周公勤勞王家予幼人弗及知乃不葬于成周,而葬之於畢,示天下不敢臣(師古引尚書大傳)。
一本周公薨,成王欲葬之于成周,天乃雷電,以風禾即盡偃大木斯拔,周人大恐,王乃葬周公于畢,示不敢臣也。 鄭玄曰:昔周公葬不如禮,天乃動威。尚書五行傳云:周公死,成王不圖大禮,故天大雷雨,禾偃大木拔,及成王寤金縢之策,改周公之葬,尊以王禮,申命魯郊,而天立復風雨,禾稼盡起。
【大誥傳】
周公先謀於同姓,同姓從然後謀於朋友,朋友從然後謀於天下,天下從然後加之蓍龜,是以君子聖人謀義不謀必成,卜義不卜不義,故卜必以義擊不義,故戰必勝,是以君子聖人謀則吉,戰則勝(太平御覽引大傳)。
【嘉禾傳】
(大傳篇目有九共帝告嘉禾揜誥之類)
三苗貫葉(一作桑)而生子為一穗。周公曰:和氣所生以獻於文王之廟,成王時有苗異莖而生同為一穗,其大盈車長幾充箱人有上之者,王召周公而問之,公曰:三苗為一穗,天下其和為一,乎果有越裳氏重譯而來。
交趾之南有越裳國,周公居攝六年,制禮作樂,天下和。越裳氏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:道路悠遠,山川阻深,音使不通,故重譯而朝,成王以歸周公,公曰:德不加焉,則君子不饗其質,政不施焉,則君子不臣其人,吾何以獲此賜也,其使請曰:吾受命吾國之黃考曰久矣,天之無別風淮雨(一作烈風淫雨)意者中國有聖人乎,有則盍往朝之,周公乃歸之於王稱先王之神,致以薦於宗廟,周既衰,於是稍絕。 鄭玄曰:重譯欲其轉相曉也(選注引)。
【康誥傳】
茲殷罰有倫今也,反是諸侯不同聽,每君異法,聽無有倫,是故法之難也。
父子兄弟,罪不相及(左傳苑何忌云杜注尚書康誥)。
父不慈,子不祗,兄不友,弟不恭,不相及也(左傳胥臣云又見後漢章帝詔)。
天子有事諸侯皆侍尊卑之義(儀禮疏)。
鄭玄曰:事謂祭祀。
宗室有事,族人皆侍,終日大宗,已侍於賓奠然後燕私(儀禮疏)燕私者合,而與族人飲飲而不醉,是不親醉而不出是不敬(詩疏)。
鄭玄曰:謂卿大夫以下,宗室大宗之家。尚書酒誥疏云:大傳因此言宗室,將有事族人,皆入侍得有醉與不醉,而出與不出之事。
【酒誥傳】
酒誥曰:王曰封唯曰若圭璧(蓋脫簡之文也,法言曰酒誥之篇,俄空焉今亡夫)。
【召誥傳】
乃社于新邑,羊一、牛一、豕一,侯甸任衛作國伯(謂殷也),大社唯松東社,唯柏南社,唯梓西社,唯栗北社,唯槐(白虎通引尚書)。
【洛誥傳】
古之處師八家而為鄰,三鄰而為朋,三朋而為里,五里而為邑,十邑而為都,十都而為師州,十有二師焉,家不盈三口者不朋,由命士以上者不朋。
鄭玄曰: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,蓋虞夏之數也。
周公攝政四年,建侯衛五年,營成周六年,制禮作樂七年,致政成王。
鄭玄曰:建侯衛是封衛侯康叔論封衛之事,是四年作康誥也。召誥論營洛邑成周之事,是五年作召誥也。洛誥論致政成王之事,是七年作洛誥也。
周公將作禮樂優游之三年,不能作君子恥,其言而不見其從,恥其行而不見其隨將大作,恐天下莫我知,將小作恐不能揚父祖功業德澤,然後營洛以觀天下之心,于是四方諸侯率其群黨各攻位于其庭,周公曰: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,導之以禮樂乎,然後敢作禮樂,書曰: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四方民,大和會此之謂也(詩疏引大傳)。
卜洛邑營成,周改正朔,立宗廟,序祭祀,易犧牲,制禮樂,一統天下,合和四海,而致諸侯皆莫不衣紳,端冕以奉,祭祀者太廟之中,繽乎其猶模繡也。天下諸侯之悉來進受命於周公,而退見文武之尸者,千七百七十三諸侯,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,然後周公與升歌而弦,文武諸侯在廟中者,伋然淵其志,和其聲,愀然若復,見文武之身,然後曰嗟子乎此,蓋吾先君文武之風也夫(周禮疏引大傳)。
鄭玄曰:八州州立二百一十國,畿內九十三國,磬樂器其形曲折。
於穆清廟,周公升歌文王之功烈,德澤尊在廟中,嘗見文王者愀然如復見文王(文選注),於者歎之穆者敬之(詩疏引大傳)。
肅雝顯相,四海敬和,明德來助,祭以敬和為諸侯者,義得兩通也(詩疏)。
王者躬耕,所以供粢盛(選注引大傳)。
祭之為言察也,察者至也,至者人事也,人事至然後祭,祭者薦也,薦之為言在也,在也者,在其道也(藝文類聚引尚書大傳曰:祭之為察也,薦至也,言人事至於神也)。
廟者貌也,以其(一作其以)貌言之也。
宗子燕族人於堂宗,婦燕族人於房,序之以昭穆(儀禮疏引大傳)。
綴之以食而弗殊,有族食族燕之禮也。
夏后逆於廟庭殷人逆於堂周人逆於戶(公羊疏引書傳)。
戰鬥不可不習,故於蒐狩以閑之也。閑之者貫之也,貫之者習之也。凡祭取餘獲陳於澤,然後卿大夫相與射也。中者雖不中也,取不中者雖中也,不取何以然,所以貴揖讓之取也,而賤勇力之取曏之取也,於囿中勇力之取(爾雅疏曏之取於囿中勇力之取也),今之取也,於澤宮揖讓之取也,澤習禮之處非所以行禮,其射又主中,此主皮之射與天子大射張皮侯,賓射張五采之侯,燕射張獸侯(儀禮鄭注引大傳)。 鄭玄曰:澤射宮也,周禮疏引書傳云:戰者男子之事,因蒐狩以閱之,閱之者串之。
【多士傳】
武王入殷周公曰:各安其宅,各田其田,無故無新,唯仁之新(申屠剛傳注引大傳),
天子堂九雉,諸侯七雉,伯子男五雉,
雉長三丈度高,以高度長以長(周禮疏詩疏)。
鄭玄曰:雉長三丈高一丈,則墻高一丈(儀禮疏)。
天子堂廣九雉三分,其廣以二為內五分,其內以一為高,東房西房北堂各三雉(明堂位正義)。
天子賁庸諸侯疏杼。
鄭玄曰:賁大也,言大墻正直也,疏衰也,杼亦墻也。言衰殺其上下不得正直。
天子將出撞黃鍾之鐘,右五鐘皆應入,則撞蕤賓之鐘,左五鐘皆應太師于是奏樂(周禮注)。
鄭玄曰:黃鍾陽聲之音,陽主動,出則撞之。右五鐘謂林鐘,至應鐘。右主靜,是動以告靜者,蕤賓在午,陰生之月,陰主靜,入亦是靜,左五鐘謂大呂至中呂,左陽主動入靜,以告動也。太府于時奏采薺肆夏。
古者后夫人將侍君前息燭,后舉燭至房中釋朝服襲燕服,然後入御于君,雞初鳴太師奏鳴於陛夫人鳴,佩玉於房中告去也,然後應門擊柝告闢也,然後少師告質明於陛下,然後夫人入庭君出朝。凡群妃御見之法,月與后妃其象也。卑者宜先,尊者宜後,自九嬪以下,九九而御于王,所女御八十一人,當九夕世婦二十七人,當三夕九嬪九人,當一夕三夫人,當一夕后,當一夕十五日而遍,望後反之。凡進御君所,女史必書其日月,授之以環,以進退之生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,當御者以銀環,進之蓍(著)于左手既御蓍(著)于右手。
孔子曰:日者天之明,月者地之理陰契制,故月上屬為天,使婦從夫放月紀(一本有陽字)。
鄭玄曰:朝服展衣燕服褖衣陛,周禮疏作簷下。
黃帝妃嫫母于四妃之班,居下貌甚醜而最賢,心每自退。
【多方傳】
周公居攝一年,救亂二年,克殷三年,伐奄多方。
魏收曰:周公居攝乃云一年救亂似不稱,元曰:惟五月丁亥,王來自奄遂踐奄踐之者籍之也,籍之謂殺其身,執其家瀦其宮(詩疏引多方傳)。
鄭玄曰:奄國在淮夷之旁,周公居攝之時亦叛王,與周公征之三年滅之,自此而來歸。
殺君之室,雖生美菜有義之士弗食,
大夫有汙瀦之宮,雖生美菜,有義之士不食(二本不同)。
古者十稅一多于十稅,一謂之大桀,小桀少于十稅一謂之大貊,小貊王者十一,而稅而頌聲作矣。故書曰:越唯有胥賦小大多政。
公羊傳古者什一而藉多乎什一,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貊小貊。
尚書大傳卷三
無逸傳立政傳君奭傳呂刑傳晉傳魯傳秦誓傳書序傳
【無逸傳】
厥兆天子爵(白虎通引書無逸傳)。
古者百里之國三十里之遂,二十里之郊九里之城,三里之宮七十里之國,二十里之遂九里之郊,五里之城一里之宮,五十里之國九里之遂,三里之郊一里之城,以城為宮(周禮疏引無逸傳)。 鄭玄曰:玄或疑焉,按詩疏引書傳云:三十里之國三里之郊。
【立政傳】
古者天子三公,每一公三卿佐之,每一卿三大夫佐之,每一大夫三元士佐之(藝文類聚)。
天子三公一曰司徒、二曰司馬、三曰司空、九卿二十七,大夫八十一,元士凡百二十,在天為山川(北堂書抄引今尚書夏侯歐陽說)。
太師天公也,太傅地公也,太保人公也。烟氛不修,山川不祀,風雨不時,雪霜不降,責在天公。城郭不繕,溝池不脩,水泉不隆,責在地公。臣多弒主,孽多殺宗,五品不訓,責在人公。
聖人在位,其君不誦無用之言,其工不作無用之器,其商不通無用之物。周人之教以文上教,以文君子其失也小人薄(文選注)。
鄭玄曰:文謂尊卑之差制也,習文法無悃誠也。
周民可比屋而封(選注引大傳)。
【君奭傳】
(徐幹中論云:召公見周公之既反政而猶不知疑其貪位,周公為之作君奭然後悅)
君奭曰昔在上帝,周田觀文王之德(記緇衣)。
【呂刑傳】
夏后氏不殺不刑,死罪罰二千饌(索隱引大傳)。
馬融曰饌音選。
決關梁踰城郭而略盜者其刑臏,男女不以義(一作禮)交者,其刑宮觸易(一作逆),君命革輿服制度姦軌盜攘傷人者,其刑劓。非事而事之出入,不以道義而誦不詳(一作祥)之辭者,其刑墨。降畔寇賊劫略奪攘矯虔者,其刑死(此二千五百罪之目略也其刑書則亡)。
夏刑大辟二百,臏辟三百,宮辟五百,劓墨各千(周禮疏)。
鄭玄曰:周改臏作刖,刖斷足也。宮丈夫割其勢,女子椓其陰,閉于宮中,非事而事之,今所不當為也。
犯劓者赭衣大,辟者布衣(文選注)。
墨罰疑赦其罰百率(夏侯歐陽說)。
上刑挾輕,下刑挾重(劉愷傳)。
犯墨者蒙巾,犯劓者赭其衣,犯臏者象其臏,犯大辟者衣無領(北堂書抄引尚書大傳)。
天齊乎人假我一日(後漢楊賜傳)。
獄貨非可寶也,然寶之者,未能行其法者也。貪人之實,受人之財,未有不受命以矯其上者也,親下以矯其上者,未有能成其功者也。
子夏曰:昔者三王愨然欲錯刑遂罰,遂罰平心而應之和,然後行之然且曰:吾意者,以不平慮之乎,吾意者以不和平之乎,如此者三,然後行之,此之謂慎罰。
鄭玄曰:錯處也,遂行也。
子曰:古之刑者省之,今之刑者繁之。古者有禮,然後有刑,是以刑省也。今也反是無禮而齊之以刑,是以繁也。書曰:伯夷降典折民以刑,謂有禮然後有刑也。
聽訟之術大略有三;治必寬,寬之術歸于察,察之術歸于義,是故聽而不寬是亂也,寬而不察是慢也。古之聽訟者,言不越情,情不越義,是故聽民之術,怒必畏,畏思義,小罪勿兼。 鄭玄曰:怒責也,因責之罪必思,兼謂思其辭,思其義,思義重,罪小可求以出之也。
子曰:今之聽民者,求所以殺之。古之聽民者,求所以生之,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乃刑殺,君與臣會焉。
子曰:聽訟者,雖得其情,必哀矜之死者,不可復生,斷者不可復續也。
子如衛人謂曰公甫不能聽。獄子曰:非公甫不能聽獄也,公甫之聽獄也,有罪者懼,無罪者恥,民近禮矣。
子曰:吳越之俗,男女同川而浴,其刑重而不勝,由無禮也。中國之教內外有別,男女不同,椸架不同,巾櫛其刑重而勝由有禮也。語曰:夏后不殺不刑罰,有罪而民不輕犯。
夏刑三千條(唐長孫律疏序引尚書大傳)。
【晉傳】
古者一弓百矢(周禮疏云:尚書文侯之命,平王賜晉文侯)。
古者諸侯之於天子,三年一貢士,一適謂之攸好德,再適謂之賢,賢三適謂之有功,有功者天子賜之車服弓矢,號曰命諸侯。有不貢士謂之不率,正一不適謂之過,再不適謂之傲,三不適謂之誣,誣者天子絀之,一絀以爵,再絀以地,三絀而爵地畢也(黃瓊傳注)。
鄭玄曰:適猶得也,山堂考索引伏生大傳曰:諸侯之於天子,三年一貢士一適謂之好德,再適謂之賢,賢三適謂之有功,一不適謂之過,再不適謂之傲,三不適謂之誣,其適則有衣服弓矢秬鬯虎賁之賞,其不適則有黜爵之罰,以兵屬於得專征伐者。
鄭玄曰:謂七命以下不得弓矢賜者。
奏百人之樂致玄鶴之舞(北堂書抄引尚書大傳)。
晉平公問師矌曰: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,師矌曰:臣聞老而學者如執燭之明,執燭之明,孰與昧行,公曰:善魏文侯問子夏,子夏遷延而退(選注引大傳)。
【魯傳】
周公封以魯身未嘗居魯也(選注)。
伯禽將歸于魯,周公謂伯禽之傅曰: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,對曰: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此三者,其美德也已,周公曰:嗚呼以人惡為美德虖,君子好以道德,故其民歸道彼其寬也,出無辨矣,是其好自用也,以斂益之也,彼其慎也,是其所以淺也,吾語女吾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父,吾於天下不賤矣。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還贄,而相見者三十人貌執之士者百有餘人,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餘人,於是吾僅得三士焉,以正吾身,以定天下,吾所以得三士者亡於十人,與三十人中乃在百人,與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為之貌,下士吾厚為之貌人,人皆以我為越踰好士,然故士至士至而後見物,見物然後知是非之所在,戒之哉,汝其以魯國驕人幾矣(荀子注引大傳)。
鄭玄曰:贄者所執以至也,君子見於所尊敬,必執贄以將其厚意也。十人公卿之中也,三十人群士之中也,百人群大夫之中也。
周初淮浦徐州並起為寇,伯禽伐之于鮮誓,鮮誓。
史記伯禽作鮮誓,索隱曰:按尚書大傳作鮮誓,周禮注粊誓曰:度乃獲,敜乃阱。爾雅郭璞注引費誓曰:汝則有逸罰,疏云今文。
子貢曰:葉公問政于夫子,子曰:政在于附近而來遠,魯哀公問政、子曰:政在於論臣,齊景公問政、子曰:政在於節用,三君問政,夫子應之不同,然則政有異乎!子曰:荊之地廣,而都狹,民有離志焉,故曰政在於附,近而來遠。哀公有臣三人,內比周以惑其君,外障拒諸侯賓客,以蔽其明,故曰:政在論臣。齊景公奢於臺榭,淫於苑囿,五官之樂不解,一旦而賜人百乘之家者三,故曰政在節用。
【秦誓傳】
書曰: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,知秦穆之霸也(白虎通引尚書)。
【書序傳】
子曰:參女以明王為勞乎,昔者舜左、禹而右,臯陶不下席而天下治。
子曰:君子不可以不學,見人不可以不飾,不飾無貌,無貌不敬,不敬無禮,無禮不立,夫遠而光者飾也,近而逾明者學也。譬之如汙邪水潦集焉,菅蒲生焉,從上觀之,誰知其非源水也。
稷鉏已藏,歲事欲畢,餘子皆學十三始入小學,見小節踐小義,十八始入大學,見大節踐大義(書傳略說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俱引尚書大傳),
多文(一作聞)而齊給(索隱引大傳)。 鄭玄曰:齊疾也。
堯八眉、舜四瞳,子禹其跳湯扁,文王四乳,八者如八字者也。其跳者踦也,扁者枯也,言皆不善也。
鄭玄曰:其發聲也踦步,足不能相通也。枯言湯體半小象偏枯。
東郭子思問於子貢曰:夫子之門何其雜也。子貢曰:夫隱栝之家多枉,木良醫之門多疾,人砥礪之旁多頑鈍,夫子聞之曰:修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,是以雜也。
六誓可以觀義,五誥可以觀仁,甫刑可以觀誠,洪範可以觀度,禹貢可以觀事,臯陶可以觀治,堯典可以觀美。
子夏讀書畢見夫子,夫子問焉;子何為於書,子夏對曰:書之論事也,昭昭如日月之代明,離離如(一作若)參辰(一作星)之錯行,上有堯舜之道,下有三王之義,商所受於夫子者,志之不敢忘也。雖退而窮居(一作巖居)河濟之間,深山之中作壤室,編蓬戶常於此彈琴以詠先王之道,則可發憤慷慨矣!孔子謂子夏曰:子見其表,未見其裏也。
尚書大傳者,漢伏生勝之所作也。孔子刪書斷自虞始迄秦穆公,据古書三千二百四十篇,定百有二篇,率三十而取一,蓋其慎也。書罹秦火澌滅殆盡,秦博士伏生勝能誦習其書,既使其女口授晁掌故錯二十八篇,漢世列之為經,又創以己意為大傳四十一萹,別授同時張生由是學者遞相傳習,為伏氏尚書之學,劉向校之凡四十一篇,鄭康成銓次為八十三篇,至晉永嘉之亂而大傳無完書矣。隋志大傳三卷,舊唐書志亦云,然近世亦復希覯,又惡睹所謂四十一篇、八十三篇者哉,獨時時散見於他說,而尚書經生家,多漫不措意,但知蔡傳及兩孔氏註疏,辨析孰為古文今文之有無同異而已。
孫君晴川博學嗜古惜此書為九十老生從秦燼之餘,苦心掇拾昌明聖緒,輔翼典常不忍聽其等於隕籜飄風終歸冺沒,於是旁搜群籍,凡傳紀百家所援大傳,單辭儷句莫不心識手抄,都為一書,釐成三卷,合於隋唐志舊目,虞夏商周仍以時代相次,典謨誓誥各從其類,咸有條貫無相紊越,使千百年古學之遺散,而幾完斷,而復續,可謂有功,昔賢嘉惠來哲,而孫君猶以目未睹四十一篇、八十三篇者為憾,好學深思之士,立心固如是,雖然漢太史遷不云乎其言尤雅,其所表見皆不虛此三卷者,後有藝文志當為首鹿矣,晴川沈繹祖拜跋。
尚書大傳卷三